華埠保衛戰之三:散房居民上萬 防疫有隱憂

雖 然華埠沒有爆發疫情,但是居住在散房(SRO)內的上萬名居民,則是華埠防疫的一個危險的潛在漏洞。

「目前雖然沒有爆發,但是不能不重視散房問題,因為新的疫情隨時都有可能出現」,張建清說。因為散房內的居民共用洗手間和廚房,並非是理想的居家隔離空間,一旦有人感染,那麼群居的條件下後果不堪設想。

此前有一位80歲的華裔散房長者居民確診,遭市府拒絕提供酒店房間一事,引起軒然大波。這也讓衛生局對於散房住客的檢驗防疫政策飽受抨擊,但是衛生局和市府仍然遲遲未對散房居民的安危予以重視。

本報也獲悉,東華醫院跟衛生局正在商討建立散房疫情「監測」(Surveillance)體系的計畫。這個計畫將覆蓋全體華埠的居民。東華醫院將會為散房居民提供檢測和後續的跟進,同時將數據信息上報給衛生局。因為語言文化的親近性,東華醫院可以幫助衛生局在華埠散房一事上控制疫情,做好社區的防治工作。目前一切還在初步策畫階段,像是具體的通訊通報平台,普及電子操作的難題等。張建清認為,在未來短期內沒有出現疫苗與特效藥的情況下,建立居民的監測體系則是一個可以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方式。「因為散房的疫情監控需要非常嚴密,所以一切都會周全準備。」

至於「全民檢測」(Universal Testing),目前則仍然存在測試材料的短缺問題。但是張建清也表示會跟市衛生局緊密合作,希望能有更多資源幫助華埠。

代表華埠的市議員佩斯金表示,目前正在和東華醫院,舊金山加大(UCSF),衛生局以及社區一起努力,合作設計出一套方案來檢測1萬3000名華埠的居民。他預計在一周之內能夠有方案出爐。上一篇:華埠保衛戰之二:前線華人醫護 雖心酸仍堅持


華埠保衛戰之二:前線華人醫護 雖心酸仍堅持

東 華醫院的醫護團隊,也是這場保衛戰中最前線的華人團隊。正當華裔社區普遍遭受歧視、暴力事件侵害的時候,華人醫護則用自己的努力帶來正面的影響和推動力。

本報採訪了一位醫師和一位護士,二人都直接診治、治療和照護過確診新冠的病人。他們的話語中帶有點點的心酸與沮喪,但是作為醫護他們依然堅守崗位,奮鬥在最前線,「保衛」華埠的健康。

• 醫師穿防護服 5分鐘搞定

穿上一整套防護裝備之後,陳敏華(Jennifer Chen)醫師已經變得難以辨認。她帶著眼罩、臉部的防護膜、N95口罩,一身從上到下都是藍色的,藍色的頭套、手套、防護服和鞋套。這就是她去見確診病例的全套「武裝」。

「我現在已經很熟練了,五分鐘就能穿戴好」,陳敏華笑著說。她被譽為東華醫院裡「前線中的前線」,直接親身測試過不少疑似的新冠病例病人,同時也直接治療過幾位確診的病人。因為每次面對病人,她都要全副武裝,因此穿穿脫脫之餘,也就熟能生巧了。3月時,陳敏華所負責診治和測試的一位20多歲的年輕女性,最後證實確診新冠。後來又有一位30多歲的男性也確診。陳敏華表示,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年輕、健康的人不會感染,但是在她手上就有實實在在的例子,希望年輕人也不要鬆懈於預防。 當然,作為前線醫師,也有沮喪的時刻。她說一開始一切都要送交聯邦疾病防控中心(CDC)檢驗,時間會拖得很久,讓病人、醫院等結果都要很久。她希望病人能夠盡快知道結果,因為如果不是新冠引起的肺炎症狀,那麼也要更快就醫找到其他治病的方法。

陳敏華是新晉醫生,才來東華醫院半年,但是她對華埠的熱愛卻是根深蒂固。「我出生於東華醫院」,她告訴記者,這一層的淵源,也是她讀完書、在東岸的醫院實習完之後,回到舊金山華埠服務社區的理由。

• 男助理護士

回家住車庫 前線醫護人員與家人的暫時分離,幾乎成了一種心酸的常態。

東華醫院的助理護士王明放(Lawrence Wong)告訴記者,他很想見自己的媽媽。但是因為在前線直接接觸確診病人,他擔心自己會帶有病毒,所以回到家之後都是自己在車庫裡搭一張床睡覺,拒絕和家人見面。

「疫情開始之後,我跟我媽媽見面不超過三次」,王明放說。一開始他自己在外付錢住酒店,後來回到家裡住車庫。雖然和家人同住一個屋簷下,但是他主動選擇把自己隔離在外,就是為了家人的健康著想。

王明放在東華醫院服務超過十年,有的也是一顆服務華人的熱心。

作為照顧病人的護理人員,王明放也要穿好防護服帶好口罩,直接接觸確診病人。像是有一些很虛弱的老人,他也要早上扶他們起床,然後送餐、照顧等等。

他也表示,除了要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之外,也要偶爾和他們聊聊天。「有的確診病人,都會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,甚至還會有輕生的念頭」,他說。因此作為護士,他也要和病人聊天,舒緩他們的壓力,引導他們積極向上。下一篇:華埠保衛戰之三:散房居民上萬 防疫有隱憂
上一篇:華埠保衛戰之一:動手早準備足 華埠抗疫見曙光


華埠保衛戰之一:動手早準備足 華埠抗疫見曙光

新 冠病毒洶湧席捲全美,舊金山的防疫成效獲得讚譽。在城中的東北角,人口極為密集的舊金山百年老華埠,也依然在疫情中堅挺,沒有出現病例大爆發。

這場華裔社區之中的「抗疫保衛戰」,東華醫院、社區團體、傳媒,以及自覺性極高的民眾,都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在各方合作之下,曙光也似在悄悄來臨。

• 重災區的假想

東華醫院行政總裁張建清回憶,在那張會議圓桌上,所有人都認為華埠會成為疫情爆發的重災區。
那是舊金山全城衛生官員和醫療界人士的閉門會議,張建清列席就坐。當時舊金山尚未有確診新冠病毒的個案,但也足夠讓張建清格外地警覺到緊張的氣氛。因為舊金山華埠如果一旦爆發,那將會是一場不可扭轉的夢魘,也會讓東華醫院面臨巨大挑戰。

之所以華埠會被認為率先爆發成為疫區,就是因為這裡人口密集,衛生環境不佳,而且本地華人和中國的往來聯繫眾多,帶回來病毒感染個案也不無可能。因此無論疫情是否襲來,張建清都始終把它當成一個極具威脅力的假想敵,開始了謹慎的準備和預防。

同時張建清的廣州中山醫院老同事們,也在除夕夜被調派前往武漢前線支援。這也讓張建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畢竟從中國來看,事態已經嚴重。她從老同事那兒得知,這個新冠病毒的「傳染性」極強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

• 保衛戰四部曲農曆新年之前,東華醫院門診部就開始轉型,成立新冠的檢測點。2月1日,中華總會館裡鎂光燈閃爍不停。那是華埠第一場的防疫簡報會,傳媒們紛紛前來,關心著華埠公共衛生的前景。

張建清對著鏡頭教著大家如何正確地洗手。中華總會館總董李殿邦、中領館總領事王東華、華埠市議員佩斯金(Aaron Peskin)一起出席活動,宣告著這場保衛戰打響第一槍。第一階段就是1至2月時,著重社區宣導外展,透過傳媒和社區機構的合作,一起把防疫的信息傳遞出去。張建清表示,華裔社區經歷過SARS非典,明白病毒肆虐的嚴重性,因此早早就戴好了口罩。這樣的歷史背景以及民眾的自覺性,也為防疫的初見成效把好第一關。

第二階段就是東華醫院準備好充足的醫護裝備(PPE)。1月底,張建清就意識到了醫護資源的搶購難題。當時全加州,乃至全美都幾乎難以買到口罩、手套、防護服等等。但是張建清後來透過各種方法,聯繫了各個生產商、中國的外事辦、運勢公司,打通渠道從中國買來了足夠的醫護裝備,確保「工作人員不會感染」。她表示,有時候要花三到四倍的價錢,但是依然要買,因為醫院的醫護人員絕對不能沒了防護。直到4月時,這批購買的物資才最終抵達。所幸東華醫院至今也沒有醫護人員受感染。同時,華裔社區也對東華醫院支持有加,民間的款項、物資捐贈持續不斷。第三階段就是醫院內的醫療服務提升,醫療系統負荷升級。作為華埠內唯一一間在疫情期間24小時運營的醫院,東華醫院顯得格外重要。4月時醫院急症室從原本的「備用應急服務」獲提升至「基本緊急醫療服務」,可以收治更多急症病人。同時醫院也重新調度資源,空出相應的病房和樓層來作隔離,未雨綢繆。張建清說,醫院也接受了舊金山總醫院來的病人,幫助別的醫療體系減緩醫療負擔。

第四階段就是自4月開始至今,張建清構想要建立一個監控(Surveillance)體系,更全面來實施監測、記錄華埠居民病例的症狀、診斷、測試和其他病情。「如果能回到1月1日,我會更早開始做這件事情」,張建清說。這個「早發現,早報告,早隔離,早治療」的追蹤系統(Tracking System),也是有借鑑一點中國的經驗。

• 大型活動有驚無險

在保衛戰中,因為時值農曆新年,華埠在2月和3月時仍然還是有眾多大型公眾活動,包括2月8日的全城盛事農曆新年華埠花車巡遊,3月1日的YMCA新年賽跑,以及長者參與者為主的各個公所僑團的春宴活動。但是最終這些大型活動都「有驚無險」,沒有引致疫情爆發。

3月5日舊金山確診首例之後,市府開始逐步收縮公眾活動的人數限制。3月8日華埠李氏祭祖,那個周末之後華埠幾乎活動全部停歇。直到3月17日,舊金山正式開始全民居家避疫,隨後華埠的人流量也就逐漸減少。

3月起,東華醫院就開始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,其中有不少都是無需住院的病例。至今住院的確診新冠病毒的人數累計不足十人,除了5月最新入院的,其餘的也都全部康復出院。下一篇:華埠保衛戰之二:前線華人醫護 雖心酸仍堅持


KTSF / 東華醫院專訪:
面對疫情,市民如何做好防疫工作?


New York Times interview: CEO Dr. Zhang talks about how San Francisco’s Chinatown and Chinese Hospital prevent and prepare for COVID-19

The New York Times: How San Francisco’s Chinatown Got Ahead of the Coronavirus


KPIX interview: CEO Dr. Zhang talks to Bay Area Focus host Kenny Choi about the Chinese Hospital

東華醫院門口

KPIX interviews Chinese Hospital CEO Dr. Zhan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