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埠保衛戰之一:動手早準備足 華埠抗疫見曙光

新 冠病毒洶湧席捲全美,舊金山的防疫成效獲得讚譽。在城中的東北角,人口極為密集的舊金山百年老華埠,也依然在疫情中堅挺,沒有出現病例大爆發。

這場華裔社區之中的「抗疫保衛戰」,東華醫院、社區團體、傳媒,以及自覺性極高的民眾,都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在各方合作之下,曙光也似在悄悄來臨。

• 重災區的假想

東華醫院行政總裁張建清回憶,在那張會議圓桌上,所有人都認為華埠會成為疫情爆發的重災區。
那是舊金山全城衛生官員和醫療界人士的閉門會議,張建清列席就坐。當時舊金山尚未有確診新冠病毒的個案,但也足夠讓張建清格外地警覺到緊張的氣氛。因為舊金山華埠如果一旦爆發,那將會是一場不可扭轉的夢魘,也會讓東華醫院面臨巨大挑戰。

之所以華埠會被認為率先爆發成為疫區,就是因為這裡人口密集,衛生環境不佳,而且本地華人和中國的往來聯繫眾多,帶回來病毒感染個案也不無可能。因此無論疫情是否襲來,張建清都始終把它當成一個極具威脅力的假想敵,開始了謹慎的準備和預防。

同時張建清的廣州中山醫院老同事們,也在除夕夜被調派前往武漢前線支援。這也讓張建清打起十二分的精神,畢竟從中國來看,事態已經嚴重。她從老同事那兒得知,這個新冠病毒的「傳染性」極強,絕對不能掉以輕心。

• 保衛戰四部曲農曆新年之前,東華醫院門診部就開始轉型,成立新冠的檢測點。2月1日,中華總會館裡鎂光燈閃爍不停。那是華埠第一場的防疫簡報會,傳媒們紛紛前來,關心著華埠公共衛生的前景。

張建清對著鏡頭教著大家如何正確地洗手。中華總會館總董李殿邦、中領館總領事王東華、華埠市議員佩斯金(Aaron Peskin)一起出席活動,宣告著這場保衛戰打響第一槍。第一階段就是1至2月時,著重社區宣導外展,透過傳媒和社區機構的合作,一起把防疫的信息傳遞出去。張建清表示,華裔社區經歷過SARS非典,明白病毒肆虐的嚴重性,因此早早就戴好了口罩。這樣的歷史背景以及民眾的自覺性,也為防疫的初見成效把好第一關。

第二階段就是東華醫院準備好充足的醫護裝備(PPE)。1月底,張建清就意識到了醫護資源的搶購難題。當時全加州,乃至全美都幾乎難以買到口罩、手套、防護服等等。但是張建清後來透過各種方法,聯繫了各個生產商、中國的外事辦、運勢公司,打通渠道從中國買來了足夠的醫護裝備,確保「工作人員不會感染」。她表示,有時候要花三到四倍的價錢,但是依然要買,因為醫院的醫護人員絕對不能沒了防護。直到4月時,這批購買的物資才最終抵達。所幸東華醫院至今也沒有醫護人員受感染。同時,華裔社區也對東華醫院支持有加,民間的款項、物資捐贈持續不斷。第三階段就是醫院內的醫療服務提升,醫療系統負荷升級。作為華埠內唯一一間在疫情期間24小時運營的醫院,東華醫院顯得格外重要。4月時醫院急症室從原本的「備用應急服務」獲提升至「基本緊急醫療服務」,可以收治更多急症病人。同時醫院也重新調度資源,空出相應的病房和樓層來作隔離,未雨綢繆。張建清說,醫院也接受了舊金山總醫院來的病人,幫助別的醫療體系減緩醫療負擔。

第四階段就是自4月開始至今,張建清構想要建立一個監控(Surveillance)體系,更全面來實施監測、記錄華埠居民病例的症狀、診斷、測試和其他病情。「如果能回到1月1日,我會更早開始做這件事情」,張建清說。這個「早發現,早報告,早隔離,早治療」的追蹤系統(Tracking System),也是有借鑑一點中國的經驗。

• 大型活動有驚無險

在保衛戰中,因為時值農曆新年,華埠在2月和3月時仍然還是有眾多大型公眾活動,包括2月8日的全城盛事農曆新年華埠花車巡遊,3月1日的YMCA新年賽跑,以及長者參與者為主的各個公所僑團的春宴活動。但是最終這些大型活動都「有驚無險」,沒有引致疫情爆發。

3月5日舊金山確診首例之後,市府開始逐步收縮公眾活動的人數限制。3月8日華埠李氏祭祖,那個周末之後華埠幾乎活動全部停歇。直到3月17日,舊金山正式開始全民居家避疫,隨後華埠的人流量也就逐漸減少。

3月起,東華醫院就開始收治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,其中有不少都是無需住院的病例。至今住院的確診新冠病毒的人數累計不足十人,除了5月最新入院的,其餘的也都全部康復出院。下一篇:華埠保衛戰之二:前線華人醫護 雖心酸仍堅持